协同共创的三大绝招!

news
16.10.27

像指挥家一样思考:自如运用协同共创的三大绝招!

引言:

在提倡人人参与的新设计3.0时代,跟客户一起协同共创,是不是听起来很美?而事实上,共创如同头脑风暴,若共创的方式不对,那未必就是最有效的创新模式。
                                                                                                               

 

如果把与客户协同共创作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一项服务,那么这项服务的痛点是什么?桥中在实践中发现了三大问题会严重影响到协同共创的质量:对团队成员执行能力的误判、团队与客户方交流姿势不正确、项目负责人对客户的预期管理不足。这些痛点会直接导致项目执行效率降低、对客户赋能不足而导致的创新潜力发挥不充分、项目进度拖延等情况。那么,绕开那些年我们一起跌过的坑,打开协同共创的正确姿势应该是酱紫滴:

 

1.事先评估,事中熏陶

在项目组内部,项目经理需要事先对团队成员能力有全面评估,根据经验的丰富程度和行业熟悉度来交叉组建团队。首先由经验丰富的项目负责人把握整个项目的大方向,制定执行方案; 由熟悉行业和经验丰富的资深成员带着年轻组员主要负责有条不紊地执行任务,并在工作过程中熏陶年轻组员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思维能力。

 

今年8月份,桥中有幸携手中国少儿财商教育先驱“佰特教育”开发了第一款面对C端客户的一款桌游产品时,便使用了这样的组织结构。桥中创新战略和设计总监担任该项目负责人,同时召集了心理学专家、设计研究员,在项目前期的会议中,共同与客户方创始人、客户方产品经理进行了深度沟通,并讨论制定项目执行方案。心理学顾问作为资深项目组成员带领设计研究员进行田野研究和问卷调查设计指导。

 

2.平行交流和交叉交流

a) 平行交流姿势:咨询方PM或创新总监与客户公司CEO首先明确相互的合作伙伴关系,并就用户需求为基础确定产品或服务策略方向。由咨询方资深研究员和设计师与客户公司产品经理讨论具体的实施方案,继而以用户研究洞察为共创基础共同发掘机会点、具体产品/服务设计等相关细节。

 

b) 交叉交流姿势:在共创中把不同思维方式的人搭配在一起,尤其是感性发散思维和理性聚合思维搭配,并设定约束条件可以提高效率。感性发散思维可以挑战人们审视产品的传统方式,强迫设计师切换自己的视角,探索更多的可能性,而理性聚合思维则充分分析商业需求和技术可行,确保创意可以落地。这种共创会议应在轻松自在的环境下进行,并由共创管理经验丰富的咨询方来主持。期间,客户和咨询公司的各层员工间有自由互动和创意碰撞的充足机会。

 

与佰特教育的共创过程中,也不是一路都是风调雨顺的。比如,在用户研究成果转化为故事线的概念设计阶段,就出现了一些波折。客户方的产品经理和桥中的设计研究员都拥有偏感性发散的思维模式,这在前期对激发项目热情、打开脑洞、产生好点子是非常有益的,然而后期缺乏及时有效地“收拢”管理,也令共创一度陷入缓慢甚至停滞不前的状态,双方成员在共创过程中也产生了小小的挫败感。这时,创新总监发现问题,邀请客户方创始人及时介入,在明确约束条件下,通过打破既定思维框架共同引导共创进程,从不同角度来验证众多点子,化繁为简,同时保护并鼓舞士气,让共创回归到自然轻松的状态。

 

3.满足客户需求,采用灵活、持续的预期管理

a) 在需求相对明确时,双方尽可能在早期就创新方向和执行细节方面达成共识,让客户尽快看到效果,所以执行的效率是这种情况的主要选择。

 

b) 在需求比较模糊时,客户通常有不切实际的想法,或者一开始,客户可能知道自己不要什么,但不知道要什么。该怎么破?这时候有必要鼓励客户亲自接触真实用户,感性体会洞察用户潜在需求的不易,建立基于信任的价值共鸣;然后在咨询方的引导下,双方发挥各自优势,协同互补,共同研究和探索过程中去不断明晰潜在需求,最终确定创新战略并有效执行。此时,让客户公司上下体会到共同成长的喜悦和成就感是首要的,其次是创新的成果,所以先赋能和后创新是这种情况下的主要路径。

 

在前期的沟通中,只有清晰了解客户的需求和期望才能制定切实可行的执行方案。记得佰特教育找到桥中合作时,曾提出有一个紧迫的时间节点,可按照正常的运作流程此项目几乎是无法完成的。基于这个无法变更的时间点,桥中用同理心从客户角度出发,与客户进行了坦诚的沟通,同时及时引导客户进入测试现场参与和体验用户需求洞察.当客户具有参与感和沉浸式的体验,就会更带着同理心去看待咨询方的工作,理解到产品创新的复杂性,给予咨询方更充分的时间完成高质量的创新设计,进而达到共赢的目标。

 

写在最后:

如果说设计师个人的创新是独奏的话,那么协同共创就是交响乐队的合奏:有个性鲜明的独奏,更有收放自如、协同有序的合奏,引导有方才能让创新的每个音符共同演奏出美妙的共创之乐!
 


作者:
Jenny Yang,桥中 创新战略与设计总监
乔歆新,浙江工业大学 副教授 / 桥中 创新顾问

 

联系我们,了解更多
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Short Contact Form - Chinese

span4
span4
span4